經科學檢驗、被美國「時代雜誌」譽為「世界上最快樂的人」的詠給.明就仁波切,曾為恐慌症困擾十三年,有時甚至想死,「都是靠禪修才變得快樂」。
明就仁波切9歲時,一位智利籍的知名神經科學家蘭西斯寇.斐瑞拉前往尼泊爾,追隨他的父親祖古.烏金仁波切學習禪修。當時年紀尚幼的明就仁波切,即對大腦、神經系統、太陽系、黑洞等現代物理學、生物學與天文學展現高度興趣,而斐瑞拉也樂於指導這位小小仁波切,也就在當時,明就仁波切發現了佛法與現代科學並無多大差異,將兩者結合對照的念頭,於心中開始萌芽。
長大成人後,明就仁波切不改其志,和許多科學家進行討論,他發現「量子力學」與「神經學」的原理和佛法相對應。「量子力學和佛法空性的概念近似,科學家深入觀察原子內部運作時,發現無論是能量、時間、空間都失去了意義,好像真空狀態般,一無所有;而約末2500年前,佛陀就發現原子無常的道理,古代印度沒有高科技的電腦、設備,佛陀卻能透過智慧發現真理。」
不過,明就仁波切強調,若只停留原子是一無所有的層次是很危險的,因為佛法又言:「真空妙有,空性是俱足一切的。」亦即,空性並非一無所有,而是一切的基礎,擁有無限的可能性。
關於這位尊者,如何把佛法與科學互相落實在生活/生命中,我們一起來聽聽今天的世界上最快樂的人